“天上无飞鸟,风吹石头跑,百里无人区,整天穿棉袄。”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,空气含氧量只有平原地区平均水平的一半,这是西藏恶劣环境的真实写照,而我已在这儿坚守了14年……
欧文东在观测地震波
初到日喀则,强烈的高原反应和艰苦的工作环境令我身心疲惫。整个台站没有一套完整的办公家具,做饭要用高压锅,水里漂着杂质,数据是模拟记录的……没有家具,我们就自力更生,对破烂的家具进行修复、翻新,终于让台站有了可用的办公家具。
家具有了着落,可办公设备缺乏依然令人头疼。为解决这个问题,我向上级部门申请了一台电脑。当时局里条件也不宽裕,可还是尽最大努力支持了我们。不久,我们台迎来了第一台电脑。当天,我顾不上休息钻进办公室倒腾起来,遇到不懂的地方就查资料或者向局里同事请教。当我给台站同事演示记录地震波功能时,普布台长一脸惊喜地说:“小欧,你让我们台向前迈了一大步啊。”就这样,台站从模拟观测迈向了数字观测。
2年后,由于工作需要,我被调往拉萨,台站只剩下普布等两位老前辈。没过多久,我主动向局里递交了重回日喀则的申请书。当时,人教处处长特别震惊,好心提醒我:“小欧,你可要考虑清楚,大家都想着往拉萨走,没有像你这样想主动回台站的,要不你再考虑考虑?”我说:“我早就想好了。”
为何想要回台站?那是因为,有一次普布台长到局里开会,碰见我后叹了口气,紧紧地拉着我的手说:“小欧啊,自从台站进行数字化改造后,数据一直不能实现连续记录,我们这帮老人对这高科技玩不转啊!有空,你回来帮我们弄弄。”老台长的话对我触动很大。我想,我应该回去,也有责任把日喀则台建得更好,因为它早已成为我的第二个家。#p#分页标题#e#
对地震人来说,跑野外实属正常,可在西藏,跑野外很多时候却要以命相搏。2009年,我和几位同事组成台阵勘选组前往阿里。一路上风大雪急,周围荒无人烟,没有参照物,司机吸着氧气坚持开车,同事们头脑发胀、嘴唇发青,难受了就在搓板路上躺一躺缓一缓。途中,车身突然一抖,陷入河沟,发动机声嘶力竭。阿里当时的气温是零下20多摄氏度,我们脱去外套跪在地上疯狂刨土,用工兵铲在冻土上使劲地敲,硬是在车轱辘下刨出一条道来。大家用身子顶着车,拼命向前推,短短几秒钟大家已是浑身泥浆,湿透的衣服瞬间结冰。大家整整奋战了1个多小时,才将车子推出了河沟。上了车,大家已顾不上说话,很快便沉沉睡去,实在太累了。
2013年12月,我响应党和国家的号召,带领驻村工作队来到位于海拔4800米的那曲尼玛县甲谷乡,开展驻村工作。我所在的村当时依然采用集体经济模式。饮食方面,这里普遍以肉食为主,补充维生素极为困难,群众普遍血脂高、关节肿大、身体瘦弱。我下定决心,再苦再难也要让乡亲们吃上蔬菜。我想,西藏有充足的阳光资源,发展温室大棚应该能解决高原的吃菜难题。于是,我带队向距离这里300公里的解放军某部请教温室栽植技术。几经奔波从西藏自治区农牧科学院弄到各种蔬菜种子,驻村工作队拿出为民办实事经费,驱车700公里买来建材。群众对建温室大棚热情很高。大家起早贪黑地干,老老少少都参与其中。为了搞温室大棚,我被太阳晒得黑黝黝的,手掌结起了厚厚的老茧,整个人瘦了10多斤。可当蔬菜幼苗从土里冒出来时,当乡亲们握着我的手时,我觉得再苦再累都值了。
这些年,我最大的遗憾就是亏欠亲人太多。2013年12月4日,我永远记得那一天,就在我赶往驻村工作点的途中,爱人突然打来一个电话:“妈妈走了。”我一时没反应过来:“你说啥?”她哭喊着说:“妈妈去世了!”母亲的突然离世让我悲痛欲绝。为了帮我们照顾女儿,母亲从平原地区来到日喀则。没想到,她被恶劣的高原气候一下子击倒了,再也没有醒来。我四天四夜没合眼,回内地匆匆处理好母亲的后事,由于驻村维稳工作任务重,我带着对母亲深深的愧疚,强忍悲痛,返回村里继续开展工作。
这14个年头,我从来没有后悔来到西藏,从来没有后悔从事地震事业。像这样默默坚守的并不是只有我,还有更多扎根在青藏高原上的同仁,有更多奋战在防震减灾一线的同志。不忘初心、牢记使命,尽一个地震工作者的本心,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初心,让十四亿中国人民的生活更加安心!#p#分页标题#e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