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这样一个团队,他们活跃在地震一线,是防震减灾事业的先锋队;他们心系人民安危,是地震事业发展的中坚力量;他们直面科学难题,是地震预报事业的未来和希望。他们,就是中国地震台网中心预报部团队。预报部是台网中心的核心业务部门,是一支40岁以下人员占70%的年轻团队。
台网中心预报部流体室工作人员在核实异常情况
2017年盛夏的一个雨夜,北京的301医院门口,救护车送来一位突发心脏病的老人,一对神色慌张的年轻夫妇紧紧攥着老人的手,不停地说:“妈,你一定要挺住!”可就在手术室的灯亮起的一瞬间,丈夫的手机响了起来:“九寨沟发生地震,7.0级,立即准备会商。”放下电话,他愣了几秒,随即向妻子嘱咐了几句,便匆匆忙忙奔向单位,直到会商结束才返回医院。他叫王博,是台网中心预报部一名优秀的业务骨干。他曾经说“:地震预报是我的选择,更是我的责任。”
预报部工作人员全年365天,每天24小时都处于待命状态,随时准备地震应急。除此之外,他们还承担着大量日常震情跟踪工作。
2017年元旦假期,一位母亲由于1年多没见到女儿,专程从老家赶到北京。那段时间,女儿正在准备防震减灾方面的会议材料,已经连续加班很多天,每天都工作到深夜。一天,她工作结束后回到家,看到桌上留了一张字条,上面写着:“闺女,妈先回去了,你没什么事我就放心了。妈知道你忙,再忙也要注意身体,你血压高,要按时吃药,千万别忘了。”她叫孟令媛,是台网中心预报部地震学室主任。在她的身上,我们看到了地震人对地震事业的执着与热爱。
今年4月19日深夜,河北邢台出现大面积泉水井水复涌现象,需要尽快核实是否为地震前兆。台网中心预报部接到任务后,专家组连夜制定方案,第二天天还没亮,流体组已经奔赴现场。没人提出这一天是周末,他们心中想的、口中讨论的都是怎样高效完成异常核实工作。#p#分页标题#e#
2018年6月初,黑龙江绥化台出现地电阻率异常。预报部要前往当地核实情况。当时,北京正值大面积雷电天气,工作人员在前往机场的路上得知航班临时取消,最早的也要次日才出发。“明天再早到也晚了,咱们今天无论如何都要赶到绥化。”地磁组的一名同志坚定地说。他们马上调转车头赶往火车站,选择乘坐当天最后一趟火车,赶到当地已是午夜时分。第二天清晨,他们徒步来到对观测环境有影响的每一处厂房、水塘、蔬菜大棚,进行现场核实,随后展开5个多小时的分析研判,排除异常干扰。异常核实来不得半点儿虚假,更不能有丝毫懈怠,只有始终抱着只争朝夕、精益求精的态度,才能换来对危险因素的科学判定。
去年2月12日晚,河北永清发生4.3级地震。震后,预报部主任蒋海昆和部分员工火速赶往单位,立即开展应急工作。由于地震发生地点距离北京很近,震感强烈,导致谣言四起、恐震情绪蔓延,以至于在寒冷天气下有许多人露宿街头。工作人员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,处理每一个数据时都慎之又慎,反复研究推敲。预报部多名专家配合媒体及时发布舆情引导信息,为社会秩序恢复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。这次应急处置工作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肯定,这对大家既是鼓励,更是鞭策。
仅去年一年,台网中心共召开紧急和加密会商622次,向各级政府上报震情专报200余份,组织多单位、多层面专题会商会146次,对河北、吉林、陕西、四川、云南、西藏、新疆、台湾海峡等地的显著震情进行震后趋势研判,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。
这是台网中心预报部的故事,也是全国地震人拼搏奋斗的缩影。中国的地震预报事业就是靠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,薪火相传,砥砺前行。